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原本平淡无奇、难以引起兴趣的普通场景,穿过门缝、窗框、树木拍摄,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,这就是框架的工作原理:使用视觉遮挡来创造通过墙壁上的门缝/洞“窥视”的感觉,增强图片的吸引力。
构框太奇形怪状,不能接受。像好看的东西一样,形状奇特的东西会抓住观众的注意力,这与构图“强调主题”的目的背道而驰。让我们看一个例子:
黑色的部分不多,风景还不错,但大多数人看到这张照片的第一反应是,“中间这是什么东西?”它分散了很多注意力。
栏杆和门框都是好框,只是上面那两团难看,让人本能地想:“这是什么?啊,飘带。”延迟不是很大,但会严重分散注意力,所以不要选择一个你一眼看不到的奇怪形状的场景作为框架,尤其是在框架有剪影的情况下。要知道,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!
有一次,我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个“框架组合”的例子,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劲。如上图所示,任何人看到这张照片都会认为这是一棵树,而不是树后的瓦房。从框架的角度来看,它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:框架接管了。
附近的树很清晰,画面比例大,存在感强;而远处的瓦房比较模糊,临场感比较弱,所以观众会更关注框架(树)而不是主体(瓦)。
当你的主体临场感不足或构图场景过于强烈时,构图就会比主体更有吸引力,这完全背离了构图的初衷。
为了避免这个问题,你需要安排一个足够引人注目的主题,以确保观众会跨过画面回头看;你也可以从弱化框架的存在开始,减少框架的比例,或者模糊它们。
同样,框架的种类和颜色过多,也会分散过多的注意力,影响构图效果。黄叶、绿叶、橙色栏杆、门框剪影,如下图,一个人的时候都是很好的相框,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就太抢眼了。如果你保留一两个,画面会好很多。
从框架构图的角度来看,这项工作是不成功的。当然,我们也不能一味弱化框架的存在。如果框架的存在太低,低到观众根本不会注意到它,它就不能称为“框架构图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