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深是摄影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。学习景深的知识,有助于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学会控制画面背景的虚化和清晰度。
一、什么是景深
景深是指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到最远的清晰点的垂直深度。离镜头最近的最锐利点到焦点的距离就是前景深度;从焦点到最远锐点的距离是后景深。前景的深度是全景的深度。根据镜头的光学原理,前短后长,两者的比例约为1:2。
景深越大,清晰范围越大,背景越清晰。比如合影时,为了保证每个人物的清晰,就要使用大景深,让每个人物都在清晰的范围内。景深越小,清晰的范围和模糊的背景就越小。例如,当不希望杂乱的背景影响被摄体时,往往会使用较小的景深来达到突出主体和简化画面的目的。
景深对拍摄效果的影响主要有两个:一是让画面的背景清晰或模糊,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特写镜头拍摄方式,尤其是拍摄人像的时候,二是背景虚化效果由浅景深带来。二是让画面元素清晰呈现。这种摄影学习最常用于拍摄风景和合影。这就是大景深带来的清晰背景效果。
二、影响景深的因素
影响景深的三个因素是焦距、光圈和拍摄距离:
1.景深和焦距
景深与焦距成反比。焦距越长,景深越小,会放大被摄体并模糊背景。焦距越短,景深越大,远离缩小的主体,使背景清晰。在摄影学习拍摄的时候,可以用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来做对比,体验焦距对景深的控制。
2.景深和光圈
景深与光圈成反比。光圈越大,景深越小,画面背景越干净。光圈越小,景深越大,图像元素越清晰。在摄影中学习拍摄时,改变光圈大小是控制景深最常见、最方便的方法。
3.景深和拍摄距离
景深与拍摄距离成正比。拍摄距离远时,景深大;拍摄距离短时,景深小。拍摄距离也称为物距。物距的变化对景深有非常明显的影响。远距离拍摄的场景画面范围大,景深范围大。原因是远处的物体成像比近处的物体小,散布圆(即弥散圆)的直径也相应更小,因此在远距离拍摄时可以获得较大的景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