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

神奇的中间调

阅读次数 [1161] 发布时间 :2020-03-17

神奇的中间调:

by Chris Beatrice
类似于下面这样的视觉欺骗,我们在生活中肯定见过不少。这儿做了个超简化的视觉模型,总共就用了三个色阶,之所以说其中存在着“欺骗”,就是因为看上去C的色调要比B深,但事实上他们却是一样的明度。



这个现象真的有点儿意思,因为它简单有效的证明了调子本身并非绝对,而人在判断时又是那样的力不从心。别说是要我们准确地说出数值,就算是比较个大概都能犯下错误,就像上面已经证明的那样,这就没法不引起重视了。
区分最亮的A和最暗的D两块调子,我想谁都不会有问题,可一旦开始比较BC的高下,纠结就来了——谁能想到它们其实是同一个调子呢。这完全就表明,作为生物而言,生存是我们最高的哲学,首要的任务是确认“是什么”,而不是“是怎样”!
尽管A和B的调子不同,却因为与紧邻的调子构成相似的对比而被判断为固有色,相同,同理C和D也被认为是相同的存在,至于B和C在绝对明度上是否有可能相同,生存当头,先不考虑!
而这里,其实还有另一种更明显的欺骗在上演——几乎是在看见这些格子的一秒之内,它们的布局就让它们不再是毫无意义的图形,大脑会让它们变成一张有阴影的棋盘,或认为是棋盘上有一块半透明的深色物体。在效果上来看,影子和透明的暗物没有太多的区别。很可能你上来就已经把它当成是棋盘和影子,以至于需要被提醒才意识到这其实是幻觉。
总之,如同上面已经提到的“生存本能”,我们只倾向于判断事物,并且是通过调子的对比,不是通过读取它的绝对数值,因为这样能更快的告诉我们,我到底看见了什么。你可别因此自卑,觉得人脑不如电脑那么精准,这个缺陷在根本上是另一种天赋,对于写实画家来说,正是要利用这天赋的能力,去创造所需的真实,用那些实则抽象的视觉元素。
我们再往深了说,这种对光与影的感受,不论是在真实的生活里,还是在一张写实作品前,都源自于对内在模式的识别。简单点说,光有对比还不是很够,为了达到最苛刻的真实标准,我们还需要保证对比的比例有一种内在的一致。
像这次所用的图,假如仅仅是具有对比,那么它只能被看成是深浅不同的格子,但像现在这样居然可以产生一种具象的幻觉,被认为是一个写实的棋盘上有真实的影子,那就不是光有对比那么简单的了,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仅仅发现了对比,还已经下意识的捕捉出这样一种模式,就是A比B=C比D,同时A比C=B比D(字母排列见之前的图),说起来跟绕口令似的,看起来其实更直观,都懂的反正。


总之这种内在的一致性让明暗两个区域之间有了一种紧密的连续性,这种连续让我们的大脑很快得出一个最符合自然生活经验的判断——这是个棋盘,而且上面有影子!BD就是阴影中的AC!这就是大脑的思维模式,好像很自以为是,但这是生存所需的条件反射,关键时刻,这自以为是会救我们的命。
若不是做特别的要求,是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得出B=C的结论的,因为它不属于生存所需的思维模式。(事实上,就算告诉你答案,都还是有幻觉)
其实B和C并不是非得一样,只不过这样唬人更有戏剧性。你看,我把影子加深了一些,减弱了环境光的反射,B和D的调子就变深了,B和C也不再一样,但影子依旧是真实的,所以唬人不是我们的重点。


然后再做一个尝试,把AB变亮,把CD变暗,这样就等于把棋盘的对比变强了,但各种比例还是内外一致的,所以整体还是自然的。


你所选的最亮的调子,往往代表最亮的物体,并且它正获得最充分的照明。而最暗的调子,一般都是代表最暗物体的阴影。
但这是就整体的分布而言,可不要以为只有最亮和最暗才能表现出白色或黑色的感觉来!用任何一种调子,其实都可以画出白色的物体!这才是中调子的魅力!
理论上说,比白色物体的阴影更亮的调子,是亮调子。比暗色物体的高光要暗的调子,是暗调子。这就像是一个区间的两端,中间部分,就是最宝贝的中间调子,它串联起了亮物的暗部,和暗物的亮部,也就是说,当一个调子越接近亮暗区间的两端,它就越发的不像是中间调子,开始失去它独有的品相。
假如你想表现出光感,就必须展示出对中间调的熟练控制,光感根本不是来自于强硬的明暗对比,或是一个劲的提亮画面。提亮受光区貌似可以增强光感,但问题也很明显:你看看此时ABCD的比值,那个确保真实的内在统一框架被完全打破了,AC和BD的比值,或AB和CD的比值都画不上等号,那么真实也就不可能维持。(用来模拟空气倒是可以)


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看,过多的光线,等于光线不足,因为此时受光所表现出的弱对比,和光线不足时的弱对比内在模式反倒一模一样,那这叫哪门子的受光?而退一万步讲,既然受光改变了,影子也该跟着变,将错就错也能和谐,别忘了影子的特性像一块半透明的暗物,但这里影子里面的对比还是很强,使得棋盘的连续性被打破,让人彻底丧失了真实的幻觉。(所以我觉得跟拍照片一样,最好的“光感”其实来自最好的“物感”,把物体表现的明暗适宜,虽然是表现了物体,但人们会夸你光用的好,就是这个裙带关系。)
当你看那些大师作品时,也会惊讶的发现,他们为了获得光感,反倒会把你认为应该很亮的地方压暗很多,不是为了以暗衬出旁边的亮,是他根本就是靠压暗来变亮!矛盾吗?仔细思考为什么会这样!在很多技巧成熟的作品里你都能找到例证。因为“物体很亮”,做出这个判断的其实是你的脑子,不是你的眼睛!你需要唤起的是经验的认同,而不是亮瞎眼睛。所以不要再认为提亮物体刺激眼睛会有助于增加光感。眼睛只是个看门的小鬼,讨好它不会管用,要讨好大脑的经验。
下面这个阴影所发生的事,和刚才的亮部是一个道理,同样的因为破坏比例而显得不真实,影子也不再有透明感。


像这张图之所以不真实,倒不是因为它整体都被提亮了,而是因为影子部分的白色格子就太亮,破坏了比例,使得影子像是被遮挡在了白色格子的身后。


修正它的办法就是把调子压下来,恢复AC和BD的一致比例,这样即便是一张高调子的作品,真实感也还是有的。


事实上高调子的作品是很难把握的,因为你所能使用的色域太窄了,要是那就是你想要的效果,当然也OK。不过总的来讲,高调子中所具备的光感,还是不如调子明暗跨度大的画面来的强,因为这样的画面让你好像看见了真实世界的一个完整的缩略图,而不是像高调或低调画面给人管中窥豹的感觉。
当然就算你把整体的调子弄的很暗,却让各部分有合理统一的比例,还是好过对比强烈但比例混乱的画面。


最后的总结:我们并不是要表现调子本身,而是要通过谁暗谁亮来告诉观众这是什么东西!所以无法准确的推算中间值完全没关系,根本就用不着推算这根筋!需要的只是来回的比较。
在绘画时,大脑面对画布正如它在解读现实,我们不用说出调子的数值,任何一种调子都可以真实,都能代表特定的环境,你所要做的就是考虑你要画的东西究竟在深浅上是一种怎样的关系,白色物体和周边的调子关系就是“它是比周边别的调子都要更亮的调子”,你管他是什么具体数值,他就算是暗灰色只要比身边的所有都亮,也必定被认定为是这个光线下的白色,这就是大脑的思维模式!想象一个黑白渐变的画面,只要调子的关系在各个局部都前后正确,所有的调子都可以被感受为白色!
你可以想象自己就是在画一处存储白毛巾的仓库。颜色也是一样,蓝不用自己有多蓝,只要他在他所在的这个局部画面中最偏蓝,黄也是,一切都只是对比和反衬!我们天生不善于读取数值而善于分辨差别,那就别难为自己。干脆把这个天赋当作利于绘画的礼物,以它的思维方式去描绘事物。
只要你的亮和暗都能有自己的逻辑次序,你就可以用任何的调子同时收获物体空间和光感。它们也只可能被同时收获,我想不出单独收获是什么概念。那个时候要不要用更沉稳的调子,就变得仅仅和个人的气质和审美倾向有关,而无需在真实感上以为风格之间会有高下之分而背负压力。
附带几张 Harvey Dunn 的图方便感受,看看浅色的物体和浓重的调子是怎样的不矛盾。




以上,就是今天陈阅摄影课堂给大家分享的内容,欢迎大家评论留言,共同进步!